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创建于1975年,是湖南省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体育专业院系之一,现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一本专业,在读学生1200余人。拥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湖南省精品课程1门(田径)、湖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排球)、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足球、羽毛球、篮球、运动生理学)4门、省级优秀教研室1个(田径教研室)、湖南省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建设基地1个、校级特色学科1个(体育学),2019年湖南省对外体育技术援助工作优秀训练基地。
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7人,副教授25人,博士17人(含在读)。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1人,湖南省单项协会理事3人,湖南省优秀体育教师1人,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6人。
体育硕士学位点立足“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设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三个培养方向。分别聚焦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与青少年健康发展、致力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和科学化训练体系建设、服务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和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
(二)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5年报考本学位点共93人,上线人数35人,最终录取人数为27人。生源涉及湖南、江西、重庆等多个省市,其中以湖南省省内生源为主,基本覆盖了省内具有体育学招生资格的高校,如湖南城市学院、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等。体育专业学生22人,跨专业学生5人。
(三)研究生导师情况
2025年度,学位点新增校内导师2人,现有研究生导师17人,涵盖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研究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有力地支持了他们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持续建设省级“样板支部”,积极申报“标杆院系”培育。学位点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按照程序,发展研究生党员2人。坚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坚持院长、书记第一课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活动,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培养过程
(一)制度建设
本学位点建立了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设立了体育科学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院长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设有研究生办公室和兼职管理人员。2025年按学校总体部署对本学位授权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按规定在202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落实,强化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严格执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养三方面对毕业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指导及实习实践等环节实际需要,修订研究生学位和培养相关的报告文件和规章制度19份,构建了不同方向研究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中实行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导师组联合指导制度,全面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二)课程建设
本学位点紧密围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核心目标,构建了科学、系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并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确保课程教学高质量运行。
1.课程体系结构与主讲教师
本学位点的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应用、显特色”的原则,面向全体研究生,高质量建设《体育原理》《运动训练竞赛学》等必修理论课,完善校本教材建设及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挖体育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师德师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技术教学与理论讲授中。增加行业教师融入深度,行业教师进课堂承担《体育市场营销学》《运动伤病的防治与康复》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保证教学质量。
2.课程教学质量与持续改进机制
为确保教学质量,本学位点建立了“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的持续改进机制。①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网上评教:每学期末,全体研究生通过教务系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及效果进行匿名评价。教学督导随堂听课:由学院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定期进行随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性评价与指导。同行评议与领导巡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议,学院领导不定期巡查课堂,共同保障教学秩序与质量。2025年度,院督导听课10次,效果良好。②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召开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工作会议,集中反馈和讨论各类评价信息。要求教师根据反馈,在课程教学中动态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如更多采用案例教学、小组研讨、模拟教学等)。重点加强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从单一的技术考核转变为“过程表现+技能水平+教学/组织能力”的综合评价。
3.教材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在教材选用与建设上坚持“优选经典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近三年出版的高水平新教材,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规范性。
鼓励教师结合科研成果、地方特色与实践经验,编写适用于本学位点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与讲义。目前已立项建设《体育原理》(讲义)、《体育科研方法》(初稿),为掌握该课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2025年,新增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导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师德教育方面,建立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将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骨干研修的必修内容。组织开展“立德树人与导师职责”等专题培训3场,实现导师全员覆盖;邀请校外专家开展师德专题讲座3场。在考核监督方面,严格执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完善学生评教、师生互评、社会监督等多维评价机制,设立师德师风监督邮箱,2025年度未发生证实师德失范问题。
(四)培养成效
2025年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在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SSCI/SCI期刊,2人获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3人获院创新项目,5人次参加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进行专题报告。1人获湖南省大学生气排球比赛第二名。
本学位点严把论文质量管理关,要求研究生紧密结合体育学科领域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2025年度,24级体育硕士23人顺利完成院内开题工作。
(五)学位点教师教学科研成果
2025年度,学位点导师发表学术论文15篇,CSSCI/SSCI/SCI7篇,立项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2项,横向5项。专著1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项。
四、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位论文形式有待完善
根据《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以及相关专业学位改革精神,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与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但我校建设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操作标准,本学位点仍然主要参考学术型论文形式。
(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有待提升
本学位点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以及鼓励师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途径,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视野、提高科研能力,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仍然有待提升。
(三)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目前还没有毕业生,培养质量有待考验,目前仍存在高质量论文产出低、国家级赛事获奖不足等问题,今后应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加强学科建设、实践教学和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实践活动等举措,夯实研究生的科研基础,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五、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坚持“四个面向”,推进学位点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卓越创新能力、突出竞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一)规范专业学位论文
结合国务院学位办关于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制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与标准实施细则》,明确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运动训练方案等不同形式论文的撰写规范与评价标准。组织专题培训和工作坊,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提升师生对应用型论文的认识和写作能力。
(二)提升科研质量
组建3~5个科研创新团队,聚焦区域体育发展重点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质量导向,建立科研成果分级奖励制度,推动校企合作科研平台建设,与地方体育部门、重点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三)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与职业资格衔接。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实行全过程质量跟踪与评估。